
1. 根据文中语句揣摩孩子的心情:
- 第(2)段:一个孩子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,张大眼睛倾听声音,喊着“小鸡!”并叫了起来。这表明孩子感到惊喜、兴奋或有成就感。
- 第(4)段:孩子们见我出来后包围了挑担者,并且喊话由命令的语气变成了请愿式的语气。这里表现出孩子们渴望得到回应,但被特殊对待。
- 第(8)段:大孩子的眼神和语气变化,以及孩子们连叫“要买”显得不舍,暗示挑担者的无情和孩子的情感冲突。
2. 孩子与小鸡之间只隔着盖子,为什么父亲觉得是咫尺天涯:
在第(6)段中提到:父亲说:“不让他们去。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,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。”父亲认为,如果自己没有说下去,可能会误导孩子形成相反的观点或价值观。然而,孩子可能更倾向于接受现实,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。
3. 第(14)段画线句描写的春景有什么特点?作者描写这春景有什么用意:
第(14)段的画线句“我们原想为长闲的春昼找些点缀而走出门口来的,不料讨个没趣”描绘了挑担者的行为和孩子们的情感反应。作者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对话,营造出一种悲壮或被迫的氛围,突出挑担者的无情和孩子们的情感冲突。
4. 对于文中结尾处“我不说下去了”读者两种看法:
第(17)段提到:父亲提出如果自己不说下去会误导孩子,而我赞同第二种看法。理由是,孩子尚未成年,生命观、价值观还处于成长阶段,过多的指导和暗示可能会引起负面影响。
最终答案:
- 第二段描述了孩子们的情感,第四段突出了孩子的渴望与挑担者的无情,第八段则反映了孩子们的不舍。
- 父亲认为如果自己不说下去会误导孩子,因为如果他说下去可能与实际情况相反。
- 第十四段描绘了挑担者的行为和孩子们的情感反应,作者通过具体的描述来突出人物的冷峻和孩子们的无奈。
- 我赞同第二种看法。原因是有孩子的年龄,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生命观、价值观;过多的指导或暗示可能会误导他们的成长路径。
版权保护: 本文由 瑞思范文网 原创,转载请保留链接: /tech/2025-10-05/651.html
- 上一篇: 芭蕉阅读练习题及答案
- 下一篇: 晚安寄语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