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以下是文章改写后的 HTML 张幕式文本:
```html
第一课时(《牧童》)
教学目标:学会本课7个生字,正确、流利朗读、背诵古诗。
2. 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。
3. 联想词所描绘的情景,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。
教学难点:理解诗句的意思,体会牧童无拘无束、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。
教学过程:(一)介绍诗人,激发兴趣
大家听说过“八仙过海”的故事吗?谁知道“八仙”是哪八个人?(《吕岩》)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《牧童》相传是八仙中的“吕岩”写。吕岩原名叫做“吕岩”,是唐代人。吕岩考过科举,做过县令。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,时局动荡,吕岩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。最后不知去向,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灵。
(二) 初读古诗,整体感知
1. 自由读古诗,读通顺,读流利。
2. 小组齐读古诗、互评、互相正音。
(注意强调“蓑”字的读音和写法)
3. 再自由读诗,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。
4. 学生反馈并质疑。(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)
铺,铺开。
弄,逗弄。
饱饭,吃饱了饭。
蓑衣:棕或草编织的外衣,用来遮风避雨。
卧月明: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。
(三) 再读古诗,交流学习
1. 再读古诗,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“小组学习”。
(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,交流讨论。)
2. 反思:你读懂了什么?
3. 按照学生回答,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:
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,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。
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。
牧童放牧归来,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。
他连蓑衣都没脱,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。
(四) 奋斗画面,体会情感
1. 教师配乐朗读,学生闭目想象。
2. 学生反馈,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。
3. 学生配乐朗读,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。
4. 体会到什么,迅速写下来,与小组同学交流。
5. 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,教师加以引导:
(诗人向往宁静淡泊,饥来即食,困来即眠,无牵无挂,自由自在的生活。)
(五) 感动朗读,背诵古诗
1. 自由读诗,带着坚强有力、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。
2. 大赛读诗,单个比,小组比,男女比。(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)
3. 伴乐,全班一起诵读全诗.
(六) 第二课时(《舟过安仁》)
教学目标: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全诗。
2. 理解诗句的意思。
3. 呵吸诗中所描绘的情景.
4. 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.
5. 拉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.
6. 归纳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,肯定学生能说些什么.
(七) 再读、解意
1. 自由读文,自主理解词语意思
2. 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,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:
茅檐:茅草搭的屋子。
醉里:喝了酒后,微微有点醉意。
吴音:吴地的方言。这里泛指南方方言。
相媚好: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。
翁媪:老翁、老妇人。
锄豆:在豆田里锄草。
无赖:音同“无赖”,这里指顽皮、可爱。
3. 小组合作,结合插图和注释,疏通句子意思
屋檐低,茅舍小。小溪潺潺,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。一阵吴音,絮絮叨叨,还带着几分醉意,亲切,美好!这是谁家,一对白发苍苍,公公,姥姥。
大儿子,在小溪东岸,豆地里锄草。二儿子,正在编织鸡笼,手艺可巧!小儿子,躺在溪边剥莲蓬,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.
(八) 再读、悟情
1. 教师配乐范读,学生闭目想象画面。
2. 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。
3. 学生配乐自由读,边读边悟.
4. 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.
(九) 细读、成诵
1. 小组内互读,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.
2. 全班朗读,注意表达思想感情.
3. 熟读成诵.
```
版权保护: 本文由 瑞思范文网 原创,转载请保留链接: /tech/2025-10-16/757.html














